第四章方法研究与工作测定一、作业流程与方法二、工时消耗与定额三、工时消耗分析方法一、作业流程与方法工作流程分析流程图(见教材175页)工作设计工作内容、方法设计、动作研究工作设计的目标:效率:分工的细化;人性:工作内容扩大、丰富;激励:公平原则二、工时消耗与定额1、工时定额对于劳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消耗与占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工时定额的制定,以及在实际执行中对定额水平的控制实现的,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用工数量,即劳动的占用量。工时定额是劳动定额的一种形式,劳动定额的作用:①是劳动消耗及控制的标准;②是生产过程的组织与计划的基础;③是成本核算经济核算的(工具)依据;④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确定劳动报酬的手段。工时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标准。2、工时消耗构成基本作业时间作业时间辅助作业时间定额时间休息生理时间全布置工作地时间部准备结束时间工时非生产时间非定额时间非工人造成损失时间工人造成损失时间•定额时间是指为完成生产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应计入劳动定额中的时间。包括以下几种:①作业时间(To):是指直接用于实现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在机械加工条件下,可分为基本作业时间和辅助作业时间;手工作业则不再区分。基本作业时间:直接执行工艺过程,用于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质等活动所消耗的时间。例如:完成加工、装配等活动的时间。辅助作业时间:是指为保证基本工艺过程的实现而进行的各种辅助性操作所消耗的时间。例如:装卡零件,调整刃具等时间。消耗特点:每完成单位产品发生一次(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其数量取决于产品与工艺特征。辅助时间可以根据与基本时间的交叉与否确定。但手工作业时不能分解。确定方法:一般采用测时或公式计算的方法。②布置工作地时间(Tw):是指为保证工作地处于正常状态进行的操作所消耗的时间。例如:保养、清扫设备,换工具,交接班工作等。消耗特点:每个轮班发生一次,数量取决于设备状况,设备工作时间的长短等因素。确定方法:一般按占TO的比例确定,用统计分析的方法。③休息与生理时间(Tm):指用于劳动者恢复、保持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时间。例如:调整姿势、喝水等时间。消耗特点:根据劳动条件与劳动强度的不同,消耗的时间不同。确定方法:一般按劳动条件确定一个占作业时间的比例,统计分析方法。④准备与结束时间(Tf):为生产一批产品或做一项工作,进行事前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需的时间。例如:领料、准备图纸和工具、调整设备、结束后的送检等所需的时间。消耗特点:每加工一批产品(更换一次加工对象)发生一次,与设备及产品的复杂程度有关。确定方法:统计分析,或根据工艺技术文件要求确定。工时定额的构成K:宽放系数,TW+TM占作业时间比例n:生产批量大量生产条件下:T=TO+TW+TM=TO×(1+K)成批生产条件下:T=TO+TW+TM+1/n·TF=TO×(1+K)+1/n·TF单件生产条件下:T=TO+TW+TM+TF=TO×(1+K)+TFT单=To×(1+K)+Tf/n3、劳动定额的制定①概率估计法特点:根据产品的技术图纸,工艺规程,以及工作条件,对工时消耗做出估计值。采用三点估计值,对工时的消耗做出先进,保守和正常的三种估计值,然后,求数理统计的平均值。也称为三点估计法。原理:设:a:最乐观时间b:最保守时间m:最可能时间λ:定额完成系数,此数值可在数理统计书中查到M=(a+4m+b)/6,σ=(b-a)/6T=M+λ·σ例:某工序的定额估计为:a=6小时,b=14小时,m=7小时则:M=1/6·(6+4×7+14)=8小时σ=(14-6)/6=8/6=1.3小时如定额完成率P取95%,则:T=8+1.6×1.3=10小时其中:λ=0P(T)=50%λ=1P(T)=84%λ=2P(T)=98%λ=1.6P(T)=95%λ=1.3P(T)=90%TM0123②统计分析法特点:根据以往定额完成情况,推算确定。用实动工时的统计量,计算平均数,加上概率分析。计算方法:第一,计算X的平均数。X=X1+X2+…Xn/n=∑Xi/n或:X=∑Xifi/∑fi第二,计算均方差σσ=√(X1-X)2+(X2-X)2…+(Xn-X)2/n或:√∑(Xi-X)2fi/∑fi第三,计算工时定额。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