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0万到100亿迪康集团扩张之路10年前是一个注册资本500万元的制药公司,如今拥有资产和管理资产已达100亿元人民币。迪康集团通过一系列收购扩张,搭建起了"2家上市公司+连锁药房实业+金融平台"的架构,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颗新星。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康集团")日前对成商集团的要约收购,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关注。由于迪康集团拟协议收购成商集团65.38%的国有股,引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迪康集团发出全面要约收购通告,分别为2.31元/股和7.04元/股的价格收购募集法人股和流通普通股,为此,迪康集团将有可能付出4亿元的代价。如此大手笔,充分体现了迪康集团的资本运作能力。从10年前一个注册资本仅500万元的"成都迪康制药公司",到如今拥有资产和管理资产已达100亿元人民币,员工总数超过10000人的大型企业集团,迪康集团走出了一条快速超常规发展的扩展之路,而它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通过一系列收购扩张,迪康集团目前已搭建起"2家上市公司+连锁药房实业+金融平台"的架构,成为资本市场的一颗新星。从小企业到上市公司迪康集团前身为"成都迪康制药公司",成立于1993年5月,由自然人曾雁鸣和成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500万元人民币。后经1997年和1999年两次股权转让、1998年9月增资扩股及更名演变为成都迪康制药有限公司,于1999年12月17日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为7740万元。创业初期,迪康就以高科技企业的面目出现,进驻成都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行孵化,成为国家火炬计划成长型科技企业。创始人曾雁鸣提出了"绿色药品"的理念,开发的第一个产品"102"殷泰洗液一开始便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后的迪康小儿感冒颗粒、迪通鼻炎水、迪康小儿感冒糖浆、宝咳宁颗粒等产品也相当畅销。1996年10月,迪康公司决策者毅然耗资6060万元现金,将主导产品"迪康小儿感冒颗粒"推进中央电视台竟价黄金标版广告,摘得当年"西部标王"称号,迪康品牌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名扬天下。与此同时,迪康的一个年生产能力达5亿元产值的新药厂也在成都犀浦工业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但随后的市场并未给予厚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严重短缺,教训深重。由此也增强了迪康决策者防范风险的意识。1998年8月29日,迪康成功兼并四川长江制药厂,并于当年11月18日改制为"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成为1998年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最大的项目。1999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成都迪康制药公司正式更名为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12日,迪康集团控股58.79%的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资4.97亿元,由此在资本运作道路上跨出了重要一步。不过,在上市初期,迪康药业也曾经遭到过非议。2001年年报显示,公司2884万利润总额中,约1600万系"其他业务利润",750万为利息收入。如果不计这两项,经常性利润仅530多万。在1600万"其他利润"中,有1500万元系出售3种新药配方的收益。而年报并没有标注这3种新药配方的研制成本,出售收入是多少,利润就是多少;利息收入则是近5亿募股资金的存款利息,以及大股东占用资金的利息。而且公司未完成盈利预测。公司在上市时的募集资金投向为11个,这些项目盈利预期极高。但此后一年中,除药品零售网络投入6000多万外,大部分项目并未启动,尚未使用的资金达34,539.55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9.48%。而另一方面,收购大股东资产动作频频。有人怀疑,迪康药业的大股东是否有意向上市公司套现?但是,长于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迪康集团并没有为此太费口舌,解释说:迪康集团和迪康药业都是规范运作的现代企业。果然,进入2002年,经过充分酝酿的迪康集团开始果断出手,做出了多桩令人瞩目的大手笔收购举动。做大医药产业链迪康最初的主要产业是医药生产,随着资金实力的增长,企业又将目标指向了医药流通领域。2002年春,迪康集团斥资2亿元控股收购了医药流通连锁全国第一品牌的"重庆和平药房"。和平药房拥有各类门店70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人民币。迪康此举,旨在打通"医药"与"药房"之间的隔阂,延长其医药产业链。随后,迪康集团又与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4亿元人民币,着手在西部最大的医药集散地成都五块石共建目前我国最大的现代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