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5-2712(2003)02-0001-02合作和创新将促进中国锡锑工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王君(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北京100035)摘要:综述了中国锡锑工业的现状,指出中国锡锑工业对资源优势过分依赖,内需有限,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必须将着眼点放在行业整体发展大局的需要上,增进企业间、地域间合作,推进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关键词:中国锡锑工业;合作;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延伸;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C收稿日期:2003-03-17作者简介:王君(1964-),女,北京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钨、锡、锑技术经济研究。0引言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中国的锡锑工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这是由于:第一,其生产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甚至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第二,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且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因此,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依靠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而关键则在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地域之间的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社会资源。1锡锑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锡锑工业实现了矿山与冶炼产量的高速增长,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锡、锑冶炼产品的生产国,但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相当薄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在1991~2000年间,中国锡精矿、锑精矿的实际产量分别以年均10.0%和6.1%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的产量分别达到9.94万t和9.93万t;而精锡与精锑的产量则以年递增率13.3%及7.0%的速度增长,2000年分别为11.24万t与11.33万t。这就意味着,中国锡产品(矿山与冶炼产品,下同)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了40%,而锑产品的比例则达到70%以上,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大国。然而,在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开采,甚至是浪费、破坏的程度也相当惊人。由于长期以来对矿产资源过度的、无序的开采,使得多数矿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这方面当以震惊中外的2001年广西南丹“7·17”特大矿井透水事故最具代表性。媒体报道,这次矿难共造成81名矿工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余万元。与此同时,有关地矿部门的储量报告指出,到1999年年底,中国189处已开发利用锡矿山的锡保有储量(A+B+C级,金属量,下同)为全国总保有储量的92.4%,而77处锑矿山的锑保有储量的比例也在80.0%以上。如果锡、锑的金属产量仍按每年10.00万t左右来估算,目前中国锡、锑资源的静态保证年限都不足10年的时间,明显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说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即将使得中国锡锑工业的发展面临“无米之炊”的处境。这一点已经在精矿供应紧张和冶炼产品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上得到体现。比如,2002年中国就进口了1.3万多t的锑精矿,而2001年锑精矿的进口量只有217t。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从2000年起,中国锡、锑的矿山与冶炼产品的产量已在不断减少,到2002年时,锡、锑的精矿产量分别是6.22万t和5.73万t,比2001年减少了16.4%和39.3%;而冶炼产品的下降幅度分别是18.9%及7.9%,2002年Vol.17,No.2Jun.2003第17卷第2期2003年6月JiangxiNonferrousMetals江西有色金属©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2第17卷江西有色金属金属锡和锑的产量为7.51万t与12.40万t。当然,产量的下降还与国家对矿业秩序的综合治理有着密切的关系。2内需的有限性和对资源优势的过分依赖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锡、锑产品作为以往中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有色金属品种,其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中国锡锑工业的发展一直以“矿产资源丰富”自居并自足,形成了对资源优势的过分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羁绊。另外,由于中国目前从总体上讲还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产品对出口的依赖度较高,内需的有限性又令中国锡锑工业产业链延伸的进程缓慢。突出地表现为深加工业产品少、档次低,成为中国锡锑工业整体竞争实力的薄弱环节。就锡的深加工产品而言,如纯锡棒、锡合金板及锡粒等镀锡板专用材,由于中国的镀锡板生产线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