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治理的革命性变革2002-07-17国研网安然事件暴露出的美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2002年6月6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出台的关于改进上市治理标准的建议书,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发响。《华尔街日报》称这些措施将是"对美国公司治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措施,如果融入上市规则,将对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以及国外企业在美国上市产生深远影响。背景:美国公司治理危机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由于日本经济的崛起及日本公司在全球的领先地位,美国式的公司治理模式曾经受到广泛的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美国模式是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资本快速流动的系统,股权高度分散,没有股东真正地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股东们都主要是从股票的交易中赚钱,对相互之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关系并不关心。人们批评美国公司过度关心股票市场的反应,战略和投资决策的时间眼界很短,而日本公司是看几十年的。但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国的科技股、网络股和纳斯达克市场的兴盛,加上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公司治理系统又受到了高度的肯定。与此同时,美国的公司也通过股票期权机制来使经理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并延长了经理人的时间眼界,为经理人创造长期股东价值提供动力。加强董事会建设,增加独立董事,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来确保董事会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提高董事会作为一个高层管理团队集体受托经营公司的能力。美国模式的公司治理做法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形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公司治理运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是加强了全球范围内对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推崇。但是最近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位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以及其他一些著名公司相继出现危机,暴露了美国公司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外部监督为主的模式。由于股权的过于分散,使得股东对管理层的不能实施有效的监控,出现"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靠外部的监督机制。首先,是建立一个由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来代表股东监督经理层,在董事会下设以独立董事为多数并领导的审计、薪酬和提名委员会;其次是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分散的股权通过机构投资者得以相对集中;第三是依靠中介机构的约束,包括外部审计机构、投资银行等;第四是依靠强有力的事后监管和严厉处罚,以提高违规成本;第五是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特别是股东诉讼制度,如集团诉讼和衍生诉讼制度,使股东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得到补偿;第六是对管理层实行期股期权,使经理层的利益和公司长远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达到降低委托--代理的成本的目的。而安然事件的爆发以及安达信等公司所出现的问题,使得人们对美国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新估量和评价。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问题:----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独立董事不独立。安然公司的17名董事会成员中,除了董事会主席肯尼思·莱和首席执行官杰弗里·斯基林外,其余15名董事均为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7名委员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独立董事不乏知名人物,包括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商品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前主席、通用电气公司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德州大学校长、英国前能源部长等社会名流。但即使这些德高望重的独立董事们,也未能为安然公司的股东把好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关,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究其源是因为独立董事并不真正独立,安然公司由15位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中有10人几乎全都有与这家公司签订咨询合同、与慈善机构有共同的联系。安然仅在2000年召开了九次董事会,董事每人接受了公司7.9万美元的薪金。安然共签订了七份涉及14名董事的咨询服务合同,还有多项与不同董事所在的企业进行产品销售的合同,或是向一些董事任职的非盈利机构捐款。安然董事会显然像是一个"有浓厚人际关系的俱乐部"。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和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现象在美国其它许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安然案例说明,在许多时候,董事会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乃至控制。很难真正独立,往往受公司管理层的支配。如果没有媒体和市场力量施加的强大压力,"独立的董事会"有可能疏于股东...